樹木不會長到天上去

一般在銀行或者券商體制工作下的基金經理人有個最大的無奈 : 資產規模與績效的衝突

首先基金行業是收取總資產的百分比 通常是2% 也就是說 如果有更多資產 獲利就更大

企業本來就是為了賺更多的錢 但是引進過多的金錢時就會限制操盤績效

在此 我要舉巴菲特來解釋這個事情的發生和解決辦法

很多人都只認識他50歲後的價值投資法 但是卻不知道他年輕的時候並非完全這樣做

價值投資法前只要讀過他還沒成立波克夏公司之前的投資法 就知道他的菸屁股投資法

也創造相當優異的績效 但是更少人知道的是 他年輕的時候 成立第一間

巴菲特合夥人投資公司的操作手法 是買了他常去尋找那些違反法馬理論的小型

定價較沒有效率的股票 而他越來越出名 大量資金開始湧入時

便遇到所有基金經理人的兩難問題

第一 這些新錢你要擺那裡

假設他先把錢放在現金部分 那遇到市場一路往上衝 那績效勢必被打盤打敗 經理人又被投資人罵 被基金公司盯 除非遇到股市下跌 那就變成預測如神 歌功頌德一番

因此礙於自己職場上的業績壓力 基金經理人不會放在現金 而選擇繼續買股票 把錢投入

因此 第二個問題來了買那些股票

原本經過當初基金創立時設下的投資準則篩選的結果 發現目前市場上就只有30家 值得買的股票 那新流入的資金要如何處理?

你有兩個選擇

一是再繼續買進這30家當初分析後覺得可以買進的公司股票 不過後果是 這支基金不斷買入某幾家公司的股票而形成的買盤 會逐步拉高股價

也就是愈買愈貴 買進成本愈來愈高 這就是基金的市場衝擊效應(Market Impact)

問題還不止於此 日後真的要實現獲利 或是這家公司掉出選股標準之外 基金要出脫持股時 股票會愈賣愈便宜 買進成本高 賣出獲利減少 結果就是 基金表現下降

這種現象在房地產也看的到 就是你家漲是因為整個社區(市場)漲 所以你賣了獲利後

要買回去 還是等於要花更高的價格 除非你決定買在不同區 不同州

第二個方法是買進其它當初覺得沒那麼值得投資 但也還可以的公司股票

也就是買進次要選擇 買進沒那麼好的公司 現在基金投資組合中混進了”沒那麼好的公司” 那麼基金表現也只好下降了

而不管公司”好或是不好” 持股愈多 基金的表現就會和市場平均愈接近 很難有大幅超越市場的表現

這就解釋了 為何越大的基金越難打敗大盤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篇文章說明 解決辦法

Comments